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重新定義健康:《細胞》綜述八大標誌,不只是「沒病」那麼簡單

粗淺地說,健康就是「沒生病」。但這一簡單的定義並不能真正滿足我們對健康的認識。近期,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了一篇里程碑綜述,詳細描述了健康的八個核心標誌,從整體組織、器官、細胞、亞細胞、分子等多個層面,對健康給出了系統性的新定義。 這篇長文的作者是兩位知名科學家,一位是來自西班牙University of Oviedo的Carlos López Otín教授,他的研究圍繞癌症、衰老和基因組功能分析;另一位是法國Gustave Roussy研究所的Guido Kroemer 教授,在細胞生物學和癌症研究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工作。   ▲Carlos López Otín教授和Guido Kroemer 教授(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Oviedo主頁和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France主頁)     標誌1:屏障完整 皮膚、腸道、呼吸道為我們提供了與外界環境相隔的屏障。除此之外,我們體內還有不同尺度的屏障,例如血腦屏障、細胞的細胞膜、以及細胞內線粒體、細胞核的膜結構。這些屏障允許特定的物質或分子進入特定的區域,其完整性對維持健康至關重要。 以血腦屏障為例,它相當於一道大腦過濾系統,由神經血管的多種細胞緊密連接而成,限制了血液循環中的細菌或導致炎症的化學物質等進入腦組織。血腦屏障“滲漏”,被發現與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有關。 標誌2:遏制局部變化 人體中不斷發生著微小的局部變化,有時是外力造成創口,有時是病原體入侵,還可能是細胞分裂過程中的各種“意外”造成的DNA修復失敗、出錯的蛋白質堆積,等等。如果不能消除這些“差錯”或避免錯誤擴散,最終可能導致全身性疾病。 ▲各種局部變化(紅色)在得到遏制(紫色)和過度激活(黑色)的情況下對健康產生不同的後果(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標誌3:回收和更新 蛋白質、脂質、核酸等生命過程必需的分子,會被氧化修飾或自髮變性、降解,導致細胞受損;同時,外部的應激還會導致損傷加速。因此,大多數細胞成分和大多數細胞類型都必須不斷回收,這意味著細胞需要經歷主動死亡、清除並替換更新的過程。伴隨衰老出現的許多疾病,其發生髮展與回收更新過程發生的障礙有密切關係。 ▲組織和細胞的回收更新機制(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文章作者指出,自噬(autophagy)可能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一種細胞內回收機制。動物實驗中,通過遺傳學操作、熱量限制、禁食、抑制胰島素信號或一些藥物手段有助於延長健康壽命,其機制與自噬有關。除了抗衰老活性,通過藥物增強自噬還顯示出對多種重要疾病的廣泛影響,例如遺傳性線粒體疾病、代謝綜合徵、動脈硬化、肝脂肪變性,以及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 標誌4:網絡“集成” 維持一個健康的生物體,涉及不同網絡之間的“集成”。從細胞內的結構,到組織器官,到人體與微生物群之間,不同的網絡相互交織,很多要素在不同層次同時發揮若干作用。 這意味著,疾病並非是“局部”的病理。例如,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常見精神疾病(如難治性抑鬱症)與代謝綜合徵相關;精神障礙或代謝障礙以及癌症,又與腸道菌群的變化有關。 標誌5:節律和周期 精準的時序控制對於生物至關重要,心率、呼吸、腦電活動、腸蠕動,很多關鍵器官的功能都有賴於一定的節律。激素的分泌、一些細胞因子的活性變化也分別有不同周期的波動變化。 最受關注的一種生理節律,莫過於約24小時為周期的晝夜節律,也稱為生物鐘。而輪班工作、睡眠不規律、睡眠質量差、頻繁跨時區旅行、進食時間混亂等各種原因引起的晝夜節律改變,已知與多種疾病風險增加有關,包括癌症、抑鬱症、糖尿病、腸道菌群失調等。 ▲健康的維繫需要從分子、細胞到器官、整體的不同網絡成功集成,這些網絡通過生物鐘保持節律同步(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標誌6:內穩態的複原能力 體溫、體重、血液酸鹼度、血糖、血壓、血氧濃度、激素濃度等無數生物學參數,通常總是維持在接近恆定的水平。改變參數設定,往往導致慢性疾病。某種激素過多或過少而內分泌失調,是體現穩態調節重要性的一個典型例子。 這種內穩態的複原能力與遺傳、神經、代謝、免疫和人體微生物組都有關係。以腸道菌群來說,儘管個體之間有很大的差異,但對於同一個個體來說,細菌組成和活性通常在童年時期就確定下來,並在此後表現出很強的複原力。這種複原力可以保護人體免受菌群失調相關的病理影響,如炎症性腸病,代謝綜合徵,心血管功能障礙、哮喘、結腸癌、孤獨症譜系障礙等。 彈性機制失效,最終導致衰老和疾病。而以增強體內穩態復原力為目標的干預措施,有望促進健康。 ▲健康不斷受到多種應激源的威脅,生物體使用不同的策略保持穩定,如內穩態平衡。毒物興奮效應、修復,以及盡可能讓受損的組織器官再生(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標誌7:毒物興奮效應(hormetic)的調節 毒物興奮效應,指的是暴露於低劑量毒素可引起保護反應,以免在暴露於較高劑量的同種毒素時遭受損傷。作者指出,這個詞也廣泛用於描述低劑量應激源(例如氧化應激),引起細胞和生物體的適應性反應,維持體內穩態,增加生物可塑性。 很多研究正在動物模型中探索如何利用這種生物過程來增進健康,例如通過低劑量輻射、低濃度的某些化學物質、低強度飲食干預等手段,達到穩定基因組、清除自由基等保護效果,延長健康壽命。 標誌8:修復和再生 對於威脅健康的各種損傷,必須做出修復。這些損傷和修復涉及DNA和蛋白質分子,也涉及內質網、線粒體、溶酶體等細胞器。 可能的情況下,還需要讓受損或丟失的功能原件再生,以實現完全恢復。人類的干細胞和祖細胞具有修復受損組織和促進適應性、代償性反應的能力。甚至在成人大腦,一個長期被認為不可修復的器官中,也發現具有潛在修復能力的干細胞。 基於乾細胞的再生醫學,為細胞和器官移植提供了替代方案,有望修復病變或老化的組織和器官。誘導多能幹細胞、CRISPR-Cas9基因編輯等新技術的結合,正在為先天性基因缺陷、年齡相關性疾病帶來新的療法,幫助人們重塑健康。 ▲八種標誌整合了各層的多種功能,協調了不同細胞和亞細胞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為健康提供多維基礎(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在這篇綜述的最後,兩位作者總結說,健康的這些生物學標誌包括了空間分隔,體內平衡隨時間推移而保持穩態,對應激的一系列反應。這組新的定義為測定身體機能、精神健康以及採用特定醫學手段檢驗器官的正常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文章還強調,這些標誌並不能孤立看待,它們相互關聯,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成為致病因素,給整個機體的健康造成急性破壞或持續破壞。 題圖來源:123RF 參考資料: [1] Carlos López Otín,…

阅读更多

被忽略的男性乳癌患者

每年十月的乳癌宣傳月,是表彰勇敢的乳癌患者和倖存者的時機,也在提醒女性定期進行篩查。呼籲乳癌防治重要性的粉色絲帶,用粉色點亮世界,向患者傳遞支持。據估計,每八名女性中就有一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被診斷為患有乳癌。乳癌宣傳月提醒着我們自我檢查和乳房X光檢查的重要性。然而,當我們在向女性發出緊急信號時,同樣有可能罹患乳癌的男性卻常被忽略。 男性意識到自身也有罹患乳癌的可能,至關重要。許多男性和女性都沒有意識到乳癌不分性別。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乳房組織,每個人都有罹患乳癌的風險。在男性乳癌患者中,大多數病例為浸潤性導管癌(IDC),這意味着導管內或其周圍的癌細胞已開始侵入或擴散到周圍的乳房組織。 認識到男性也有患上乳癌的可能,這是男性避免這一疾病需邁出的第一步。這種意識使男性能夠注意到自己乳房或乳頭區域的變化,並在發現這些變化時及時問診。常見的乳癌警告信號有乳房、胸部或腋下區域出現腫塊。雖然這些腫塊通常不會有疼痛感,但依舊需引起男性的關注。其他早期預警信號還包括皮膚凹陷或起皺、乳房區域大小變化、皮膚紋理變化、乳頭內陷及乳頭有分泌物等。男性在發現這些警告信號時,若及時問診,早期治療癌症的可能性將顯著增加,而在癌症早期階段及時展開治療,患者的生存幾率將大大提升。 所有男性都應注意監測身體是否有異常變化。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男性患上乳癌的風險更高。一般而言,60歲以上或有癌症家族史的男性患病風險增加。超重和肥胖的男性也面臨更高風險。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有特定基因突變的男性比沒有基因突變的男性更容易患上乳癌。乳癌易感基因2(BRCA2)突變是一種遺傳突變,而有這一基因突變的男性罹患乳癌及其他癌症的可能性均會增加。 乳癌宣傳月讓公眾對所推薦的女性乳癌篩查流程有所了解。然而,鑑於乳癌在男性中極為罕見,因此並未對男性做相關篩查推薦。這使得男性自我監測身體變化,在有疑慮時及時問診變得極為重要。有乳癌易感基因2(BRCA2)突變、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或胰腺癌家族史的人將可能受益於基因檢測。通過檢測,可以判斷患者是否有乳癌易感基因2突變。若發現突變,患者配合醫療團隊檢測,以確定是否有癌症早期跡象,可極大改善乳癌及許多其他疾病預後。 若及早發現,乳癌的可治癒性高。在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的資助下,研究人員將不懈努力,致力於改善患者預後,研發出及早識別癌症的工具。

阅读更多

改變口腔癌的腫瘤治療模式

改變口腔癌的腫瘤治療模式

挑戰 ——口腔癌存活率在過去十年只提高5%,患者生活質量嚴重受損 頭頸癌是指嘴唇、舌頭、牙齦、臉頰、舌頭下方的口腔底部、軟硬顎、鼻竇和咽(喉嚨)等部位發生癌變,口腔癌是其中一種。這是一種醫療服務不足的疾病,經常受醫學界忽視,但其在世界上最常見及最致命的癌症中位列第六。 儘管口腔癌的管理有所進展,但仍有50%的患者在診斷後5年內死亡。 全球每年新診斷出60萬例口腔鱗狀細胞癌(口腔癌的主要類型),其中4萬例來自中國。僅在中國,1990年至2017年,口腔癌新發病例數和發病率分別增加了280.0%和79.7%;死亡人數和死亡率分別上升196.8%和29.0%。在香港,它是男性第10大死因。 口腔癌的主要致癌因素是吸煙和飲酒。尤其是在一些亞洲國家,嚼檳榔也是一個主要发病原因。由於口腔人乳頭瘤病毒(HPV)的感染率持續上升,口腔癌患病人數在各類人群中均在增加。不幸的是,口腔癌通常在擴散至頸部淋巴結後才被發現,這個階段的預後明顯比癌細胞只停留在局部口腔區域時更差。 手術和放射治療是口腔癌的標準治療方法,但會嚴重損害患者說話、吞咽和咀嚼的能力。由此帶來的疤痕、嚴重不適、生活質量下降和社會孤立使口腔癌患者群體的自殺率居所有癌症之首。經過普通治療後,口腔癌復發的幾率很高。儘管近年來醫學影像、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和全身治療均取得進展,但口腔癌患者總生存率在過去十年僅提高了5%。 解決方案 ——直接將抗癌藥物遞送至腫瘤的創新納米工程技術 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致力於資助研發最具前景的救命療法。我們現正大力支持推進一種能夠挽救口腔癌患者生命的新型給藥系統。這一獨特的工程給藥系統只有硬幣大小,內含化療藥物、生物製劑和其他微型治療藥物,可直 接置於腫瘤部位。這種新型系統確保了高劑量藥物的靶向和及時遞送,使患者免遭抗癌藥物對身體的嚴重毒性。 該系統的術前版本可用於局部,迅速殺死癌細胞,縮小腫瘤,並引發強大的免疫反應。它也可用於癌前區域,防止細胞成為侵襲性癌症,從而避免或減少破壞器官功能的毀容手術。這一微型給藥系統還可直接用於口腔腫瘤(或其他可給藥的腫瘤,如宮頸癌)在主要治療前的新輔助治療環境,減少復發和動毀容手術的幾率。 該技術的另一個版本可在術後用於腫瘤部位和淋巴結,遞送高劑量藥物,有效消滅殘留的癌細胞,防止其進一步增殖或擴散。 對癌症的影響 ——開展口腔癌新型療法III期臨床試驗 該技術的術前版本已在I期和II期臨床試驗中用於治療口腔癌患者。總有效率為87%,腫瘤體積減小超過70% 。藥物高濃度停留在局部環境,無嚴重毒性或不良事件報告,證明了該給藥系統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目前正在計劃開展III期臨床試驗,即獲得批准前的末期大型試驗。試驗將利用上述兩種技術治療口腔鱗狀細胞癌。術前技術也將用於治療高危的口腔癌前期。該治療平台提供的療法影響重大,可以改善和拯救亞洲和世界各地許多癌症患者的生命。 臨床研發計劃 :後期計劃的臨床研究將評估這一平台技術對不同類型實體腫瘤的療效,並研究該技術是否能提高癌症對免疫治療的反應。 我們需要您的幫助 ——為拯救生命的癌症治療帶來希望 您對AFCR的支持將幫助科學家進一步研發和推進經濟有效的全新給藥系統,用於治療口腔癌等頭頸癌和許多其他類型的實體癌。您對本基金會的捐贈也將讓世界各地的患者不再生活在「您得了癌症」這句話的恐懼之中。 對本基金會的支持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方式。您的每一份捐贈都是在拯救生命。

阅读更多

2021年香港國際生物科技展

BIOHK2021香港國際生物科技展是香港 首個國際生物科技展,是向全球推廣您產品的絕佳機會,對象包括官、產、學、研、投、用。亞洲研究基金會是這次活動的協辦單位。 BIOHK2021包含展覽會、學術演講及專 案交流會、一對一商機配對,匯聚全球最權威生物科技、製藥及金融界行業領袖, 是與業界人士建立聯繫交流的理想平臺。 作為亞洲的世界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最國際化的城市,香港是舉辦全球大型生物技術活動的最佳地點。讓我們共同努力,把BIOHK2021打造成為亞洲最主要的生物 科技盛事。 展覽會 旨在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商提供一個展示其產品和創新的平臺,並瞭解全球生物科技行業和相關領域的領先者的創新發展。 學術演講及項目交流會 尋求提供一個知識論壇,讓科研人員和業界從業人員就生物科技和其他相關領域的新挑戰、新出現的問題和未來趨勢,交流各自的工作和實際發展經驗。 一對一商機洽談 旨在幫助與會者以投資者、分析師和合夥公司的形式,聯絡和確定未來的合作夥伴。 在大會的最後部分將對公眾開放,公眾人士能夠出席公開演講及展覽會。 參展商亦可藉此機會宣傳您的公司品牌和產品! 該活動將於2021年12月28日至31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了解更多信息並在此註冊 :https :  //www.bio-hk.com/

阅读更多

抗癌食品:什錦乾果

什錦乾果是一種健康且充滿活力的零食,可以幫助您輕鬆吸收多種營養。通過各種可能的組合,什錦乾果還為您的日常膳食提供多樣化。這種輕便且用途廣泛的零食是經常出差或缺乏精力和時間的人的絕佳選擇,癌症患者及其家人也同樣適用。嘗試一下這個配方做一份抗癌組合零食吧! 來點果仁 許多堅果不僅僅是一種美味佳餚,還含有抗癌特性。巴西堅果含有最豐富的天然硒來源 。這種營養素可能在降低某些癌症的風險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類似地,核桃含有一種叫做花梗素的物質,一種單寧,人體可以將其代謝成尿石素。尿石素是與雌激素受體結合的化合物,可能在預防乳腺癌中發揮作用。 加入一點纖維  膳食纖維可以幫助確保更健康的消化系統並降低患腸癌的風險——此外,它是任何小道組合的美味補充。通過加入一些全穀物來增加纖維,如小麥、大米、玉米、燕麥、黑麥、大麥和小米。大多數穀物(除了含糖的冒名頂替者)都含有健康數量的纖維。加入一些格蘭諾拉麥片、麩皮或O形麥片混合。  水果味  有傳言說乾果不如新鮮水果健康。雖然乾果含有較高的糖濃度,但它們的纖維、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仍然很高。 乾果,如葡萄乾和葡萄乾,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  巧克力也可以很健康! 雖然所有巧克力都含有 稱為類黃酮的抗氧化劑,但黑巧克力及其主要成分可可比牛奶巧克力或白巧克力提供更多的健康益處。 巧克力越濃,顏色越深,它所含的類黃酮越多,對健康的益處也就越多。添加一些黑巧克力或可可豆粒(壓碎的生可可豆)到你的什錦乾果中!

阅读更多

母乳餵養與癌症:有什麼聯繫?

每個媽媽都知道母乳喂養可能是一個挑戰。媽媽們經常會面臨乳頭疼痛、導管堵塞、充血以及一長串其他痛苦經歷。然而,能夠進行母乳喂養的人將為母親和嬰兒帶來健康益處——有些是眾所周知的,有些則不是。讓我們深入探討母乳喂養如何預防癌症。 乳腺癌和母乳喂養 母乳喂養的母親可以降低絕經前和絕經後乳腺癌的風險。那些超過建議的六個月母乳喂養的人會獲得額外的保護。大多數母乳喂養的母親會經歷荷爾蒙變化,從而推遲月經。月經推遲會減少女性一生中接觸雌激素等激素的機會,雌激素會促進乳腺癌細胞的生長。 在懷孕期間和哺乳期間,女性也會脫落乳房組織。脫落的乳房組織可以去除具有潛在 DNA 損傷的細胞,進一步降低患乳腺癌的機會。 卵巢癌和母乳喂養 母乳喂養還可以通過阻止排卵來降低患卵巢癌的風險。排卵次數越少,接觸雌激素和可能變成癌症的異常細胞就越少。 嬰兒健康與母乳喂養 母乳喂養有助於保持嬰兒健康已不是什麼秘密,但您知道母乳喂養可以保護他們免受癌症侵害嗎?母乳喂養的嬰兒在以後的生活中不太可能超重或肥胖。肥胖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素,包括一長串癌症。   母乳喂養永遠安全嗎? 並不是每位母親都能母乳餵養,但只要寶寶能以另一種形式獲得營養就可以了!然而,有時即使是可以母乳喂養的人也應該避免它。這些情況被稱為母乳喂養的禁忌症。 根據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規定,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母親不應為嬰兒進行母乳喂養或擠奶: 嬰兒被診斷出患有典型的半乳糖血症 母親被診斷出患有艾滋病毒,感染了人類 T 細胞嗜淋巴細胞病毒(I 型或 II 型),正在使用非法街頭藥物,或疑似/確診埃博拉病毒病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母親應暫時停止母乳喂養和為嬰兒擠奶: 感染了未經治療的布魯氏菌病 服用某些藥物(總是先諮詢醫生) 接受診斷成像 有活躍的 HSV 感染,乳房上有病變 如果母親患有未經治療的活動性結核病或活動性水痘,則應暫時停止母乳喂養。在這些情況下,母親 可以 餵吸出的母乳。 癌症患者怎麼辦? 關於癌症,在服用化療藥物時母乳喂養被認為是不安全的。這些藥物對哺乳嬰兒是危險的,因為它們會干擾體內細胞的正常健康分裂。 接受手術的患者如果希望繼續母乳喂養,應提前計劃。請在可能的情況下在手術前抽吸並儲存一定量的母乳。治療前吸奶可以讓嬰兒在與母親分開的情況下繼續進食,並按照醫療團隊的建議服用藥物。 當涉及放射治療時,風險水平取決於身體的哪個部位暴露於輻射。無論採用何種治療方法,都必須與醫療團隊討論相關風險並製定母乳喂養計劃。

阅读更多

每超加工食品與炎症性腸病發生風險增加相關

奇點網 炎炎夏季,許多人時不時都愛來一罐冰鎮可樂,而不考慮後果。 近日,由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Neeraj Narula領銜的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上發表了一項關於超加工食品的重要研究成果[1]。 他們的研究發現,軟飲料、冰淇淋和加工肉類等超加工食品攝入量的增加與炎症性腸病的患病風險增加有關。例如,每週喝三罐軟飲料與患炎症性腸病的風險增加92%相關。 他們還發現,食用肉類、奶製品、澱粉、水果和蔬菜,與炎症性腸病的風險增加無關。 這說明,造成炎症性腸病風險增加的可能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食物處理或加工的方式,這也提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盡量減少超加工食物的攝入量。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2],通常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炎症性腸病的發生與腸道黏膜免疫系統的激活有關。在一些國家,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呈攀升的趨勢。 有研究發現,飲食可以改變腸道微生物群和免疫反應,與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相關[3]。以往的研究結果表明飲食結構中精製糖和膳食脂肪(如n-6多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量的增加,以及纖維攝入量的減少,是炎症性腸病發病的潛在風險因素[4-6]。但這樣的研究是有限的,而結果也並不總是一致[7-8]。 例如,最近的一項系統綜述評估了所有關於飲食攝入和炎症性腸病風險的研究[9]。從研究結果可以明顯看出,許多關聯已經被多次驗證過,包括不同的飲食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水果、蔬菜、纖維和奶製品與炎症性腸病的關聯。但也發現只有部分研究表明肉類攝入量越高,患炎症性腸病的概率越大。 這個研究還發現,總脂肪、多不飽和脂肪酸和Omega-6脂肪酸的高攝入與炎症性腸病風險增加有關。攝入高纖維和水果可降低克羅恩病的風險,高蔬菜攝入可降低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10-11]。 此外,最近還有一項研究報告了超加工食品與炎症性腸病風險沒有任何關聯,但這項研究炎症性腸病患者比較少,105832個參與者只有75人發生了炎症性腸病[12]。 從以上研究結果不難看出,以往關於超加工食品與炎症性腸病的研究多是回顧性或病例-對照研究。少數關於飲食風險因素的前瞻性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比如樣本量較小、缺少潛在混雜因素的調整、局限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同質人群。 迄今為止,鮮有研究通過大樣本前瞻性隊列來分析超加工食物的攝入與炎症性腸病患病的關聯。 Narula團隊通過分析PURE研究中21個國家共計136384個參與者的數據,評估了超加工食品的攝入與炎症性腸病發病風險之間的關聯。 他們使用食物頻率問卷(FFQ),調查了參與者的飲食情況,並收集了他們的社會人口學、行為方式等數據。採用標準病例報告表記錄隨訪期間診斷的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這個研究關注的超加工食品包括:加工肉類、冷早餐麥片、各種醬料、軟飲料、精製甜品(如糖果、巧克力、果醬、果凍、布丁)、薯片、冰淇淋、餅乾和水果飲料等。 Narula團隊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評估了總的和各類超加工食品的攝入量與炎症性腸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的關係。 在9.7年的中位隨訪期間,467名參與者發生了炎症性腸病(包括90例克羅恩病和377例潰瘍性結腸炎)。北美、歐洲和南美地區的參與者,超加工食品的攝入量高於其他地區,以上三個地區的人群攝入了最多的加工肉類和軟飲料。鹹食和零食的攝入量在北美和東南亞地區最高,而中國的鈉攝入量最高。 在調整一系列混雜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與每天攝入少於1份的超加工食品相比,每天攝入5份的超加工食品與炎症性腸病發生風險增加82%相關,每天攝入1-4份超加工食品與炎症性腸病發生風險增加67%相關。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有相同的風險關聯。 需要指出的是,這個研究中的使用的1份的量,是依據不同食物類型也有所差異,比如一罐汽水、一杯早餐燕麥片、一盎司薯片(約28克)就算一份,按這麼算的話,大家平時吃的一大包薯片,可能就相當於四五份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與炎症性腸病的關係 研究人員還對超加工食品進行了分組,例如軟飲料、精製甜食品、咸零食和加工肉類。研究結果顯示每一種類型的超加工食品都與炎症性腸病更高的危險比有關。 具體來說,每週攝入高於1份的加工肉類與炎症性腸病發生風險增加92%相關,每周高於3份的軟飲料攝入與94%的炎症性腸病發生風險有關,每天攝入100克精製糖與炎症性腸病發生風險增加158%有關,每天攝入100克鹹食和零食與炎症性腸病發生的風險增加106%有關。 研究人員還將各類超加工食品與克羅恩病結果和潰瘍性結腸炎結果進行了比較,沒有發現明顯的異質性。 此外,在這個研究中,尿鈉被用作膳食鈉攝入量的替代品。基於此,研究人員發現,尿鈉水平較高的患者(3.5克/天)發生炎症性腸病的風險,並不高於尿鈉水平最低的患者(2.5克/天)。雖然中國參與者的尿鈉含量最高,但排除中國參與者後這種結果並沒有變化。 好消息是,研究人員並沒有發現攝入白肉、紅肉、奶製品、澱粉、水果、蔬菜和豆類與炎症性腸病發病風險有關。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表明,更高的超加工食品攝入量與更高的炎症性腸病風險相關。而白肉、未加工的紅肉、奶製品、澱粉、水果、蔬菜和豆類的攝入與炎症性腸病的發病風險無關。 這暗示,可能是食品的處理或超加工的方式與炎症性腸病的發病風險的增加相關。 當然,研究人員認為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加工食品影響炎症性腸病發病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Narula N, Wong ECL, Dehghan M, et…

阅读更多

肺癌一發現就到晚期?5個癥狀或早已提醒你,發現就別拖

肺癌是發病率,死亡率增長速度較快的惡性腫瘤,發病之後局部病灶的影響會導致肺部功能下降,作為對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脅較大的疾病不容忽視,一旦察覺到疾病的苗頭要通過積極治療的方式進行控制。很多人都說肺癌一確診就是晚期,該疾病很難早期就發現,這種說法有依據嗎? 雖然大部分的肺癌早期信號不明顯,等到身體不良癥狀出現再去檢查,肺癌發展到了中晚期,治療難度已經增大。但是,並非所有情況都是這樣的。部分身體敏感,早期就有身體異樣的人及時就醫,加上自己有定期體檢的好習慣,都可以在早期就發現肺癌的苗頭。因此,降低疾病的惡化率最關鍵的就是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有身體異樣及時治療。 肺癌出現,身體會出現哪些信號? 1、咳嗽 肺癌發病過程中很多患者會咳嗽,主要和局部支氣管黏液分泌改變有關,加上局部病灶的發展,腫瘤不斷生長對外來刺激物的敏感程度增加,會出現刺激性乾咳。如果還有胸內合併症、肺不張、肺炎等出現,咳嗽程度會加重,一般的止咳藥物還沒有效果。 2、出現血痰 咳出痰液的時候發現有血絲需要警惕,因為腫瘤在生長過程中血液供應豐富,質地也較為脆弱,劇烈咳嗽時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失之後會導致痰液顏色逐漸改變,反反覆復有痰中帶有血絲的表現,少量咳血,這些都是肺癌發出的警告,需要察覺疾病苗頭儘早治療。 3、莫名發熱 很多人在肺癌發病過程中會有身體發熱表現,局部病灶發展會產生炎症,甚至在腫瘤壞死組織被吸收之後導致發熱。有這種特殊的身體表現,炎症產生不斷發熱,體溫維持在38攝氏度左右,都有可能是肺癌引起。要通過詳細的檢查判斷是否局部已經產生病灶,針對性治療防止肺癌發展。 4、胸口疼痛 胸部疼痛是很多肺癌患者的共同表現,由於局部腫瘤體積增大對胸膜。胸壁造成侵犯,會有尖銳斷續的疼痛,不少人還有胸腔積液,累及周圍的支氣管神經,血管等帶來的影響顯著,會有不受藥物控制的胸部疼痛表現。 5、聲音嘶啞 肺癌來勢洶洶,不少患者聲音嘶啞和肺癌有關,局部病灶擴散,腫瘤體積增大會導致縱隔受侵犯,喉返神經在腫瘤的壓迫之下導致聲帶麻痹,會有不同程度的聲音嘶啞表現。因此,發現自己莫名聲音嘶啞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這種情況有可能也是肺癌引起,要跟普通的咽喉炎區分,否則混淆之後耽誤治療疾病會持續發展。

阅读更多

《細胞》子刊:真菌也會影響癌症治療!科學家首次發現,腫瘤內共生真菌參與腫瘤免疫調控,或減弱放療效果| 科學大發現

來源:奇點網 說到腸道微生態與腫瘤的關係,可謂是“剪不斷,理還亂”。 眾所周知,每個人類都在與自身細胞數十倍之多的腸道菌群相共生,共生菌群在維持機體的粘膜屏障及固有免疫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來,科學家們致力於搞清楚腸道細菌與腫瘤免疫的調控關係,並多方證實了腸道菌群在腫瘤化療及免疫治療中的重要作用,殊不知腸道內除了細菌外,還有數量驚人的共生真菌在默默地影響著宿主! 近日,美國Cedars-Sinai醫療中心腫瘤放射科Stephen L. Shiao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 這一研究首次發現共生真菌在腫瘤放療過程中對腫瘤免疫的調控,為改善放療的臨床療效提供了新的思路[1]。 論文首頁 圖形摘要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腸道微生態可塑造宿主的局部粘膜免疫及全身免疫系統,在腫瘤的發生髮展中起著重要作用[2]。此外,腸道菌群在腫瘤化療及免疫治療中同樣不容忽視,多項研究表明, 除了化療及免疫治療外,放療(RT)同樣是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研究發現多種免疫細胞(如CD8+ 細胞毒T細胞, CD11b+ 髓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可介導放療所致的抗腫瘤免疫過程。但是,腸道菌群是否參與放療中的免疫反應過程,目前還未明確。 此外,腸道內真菌的生物學功能同樣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既往已發現 那麼除了共生細菌以外,共生真菌是否會影響腫瘤治療,尤其是放療的療效呢? 針對這一科學問題,研究者們開展瞭如下的動物實驗:①將鼠源性乳腺癌細胞注射到小鼠的乳腺中,待腫瘤生長至10mm左右後,開始給予抗生素混合製劑Abx(包括氨芐西林、亞胺培南、西司他丁和萬古黴素)抑制共生細菌,或給予抗真菌藥物氟康唑(AF)抑制共生真菌;②待給藥後腫瘤生長至一定直徑開始局部RT,觀察腫瘤生長情況及生存率情況。 結果發現,與僅接受了RT的小鼠相比,說明腫瘤組織內的共生細菌被抑制後,RT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顯著降低。 圖1 共生細菌被Abx抑制後,RT的效果變化 令人驚訝的是, 為研究真菌的存在是否影響化療效果,他們比較了RT組和(AF+RT)組, 這些結果表明,腫瘤組織內的共生真菌被抑制後,RT的治療效果可顯著增強,而這與細菌對RT的影響剛好相反。 圖2 共生真菌被抑制後,RT的效果變化 研究者進一步檢測腫瘤中免疫細胞的變化情況,結果發現與RT組相比,(Abx+RT)組CD11b+F4/80+促腫瘤巨噬細胞增殖上調(圖3A),而(AF+RT)組CD4+T細胞降低(圖3B),CD8+抗腫瘤T細胞升高(圖3C),CD206+F4/80+免疫抑制性巨噬細胞減少(圖3D)。以上結果提示,共生真菌可通過影響巨噬細胞和T細胞而調控腫瘤免疫微環境。 圖3 腫瘤組織中免疫細胞變化情況 那麼,哪種真菌主導了上述效應呢? 測序結果顯示,Abx給藥後酵母菌目(Saccharomycetales)顯著富集(圖4A)。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是人類酵母菌目最常見的類型,且與抗生素密切相關[6]。因此,研究組通過給小鼠補充C. albicans並輔以RT治療(C. albicans+RT), 基於此,他們認為Abx在抑制細菌增殖後,還促使C. albicans過度增殖,這一雙重效應導致抗腫瘤免疫反應減弱。 圖4 小鼠外源性補充C. albicans後,RT的效果變化 最後,課題組聚焦於乳腺腫瘤中存在的一種C型凝集素受體:Dectin-1。Dectin-1表達於免疫細胞,能特異性地識別真菌細胞壁的β-葡聚醣,是人體中致病性真菌的主要傳感器之一 基於此,他們假設Dectin-1可能通過其感知共生真菌的能力,影響對癌症治療的反應。 通過檢索TCGA數據庫並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利用小鼠Dectin-1-/-模型同樣發現,Dectin-1敲除後RT對腫瘤細胞的效果顯著增強,而這與AF清除真菌後的結果是一致的(這些結果說明,共生真菌可被真菌受體Dectin-1感知,而影響RT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圖5 Dectin-1敲除對RT效果的影響 總之,該研究表明 共生細菌的存在,是放療後的機體抗腫瘤免疫反應的必要條件,過多地服用抗生素將抑制共生細菌的豐度,導致以C. albicans為主的真菌過量生長,上調促腫瘤巨噬細胞,下調抗腫瘤T細胞,從而抑制放療後的機體抗腫瘤免疫反應。 這些結果說明,在放療前對腸道腫瘤微生物的多態性進行全面的評估,對於放療效果的預判有著重要意義;在放療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此外,可以考慮將共生真菌作為潛在治療靶標,以改善放療對於腫瘤的療效。 參考資料: 1. Shiao, SL, et al., Commensal bacteria and fungi differentially regulate tumor responses to radiation therapy. Cancer Cell, 2021. 2. Yu, T., et al.,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Promotes…

阅读更多

最致命的腦癌需要您的幫助!

什麼是膠質母細胞瘤 (GBM)? 膠質母細胞瘤,簡稱為GBM,是最致命的腦癌類型。GBM被普遍認為是無法治癒且致命的,患者在診斷後的五年的死亡率高達95%。30多年來GBM的存活率沒有得到提高。儘管研究人員做了各種努力和嘗試,但並未能找到治癒這種疾病的潛在療法。 解決方案 為了攻克這個難題,在AFCR的資金支持下,GBM AGILE這一創新範式性臨床試驗系統誕生了。GBM AGILE通過同時評估多種療法改變了傳統臨床試驗的模式,是一種靈活且適應性強的試驗方法 。這種新方法使研究人員能夠識別檢測出有效用的藥物,並加快通過藥物批准的確認階段。 項目最新進展 在過去幾年中,通過與美國癌症研究基金會(NFCR)和全球適應性研究聯盟 (GCAR) 的,該項目合作取得了巨大進展。 三組實驗性治療已開始招募 GBM 患者! 2021 年在加拿大、歐洲和中國拓展試驗站的開設並開始治療患者。 截至 2021 年 5 月 5 日篩查了 575 名患者。 點擊這裏了解更多詳情。 我們需要您的幫助 患者為此等待了很長時間。這是首次為GBM建立如此規模和量級的全球合作,給患者帶來了希望,也讓他們有了盼頭。您的支持將使腦腫瘤的臨床研究取得革命性的突破,並挽救更多的生命!懇請您抽出一些寶貴的時間,今天就送出一份捐款。我們代表每一位同腦膠質瘤抗爭的成人和兒童,向您的慷慨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謝。 為該項目捐款,點擊此處。

阅读更多